食用安全|食魚=健康?3種深海魚重金屬含量高 醫生揭食太多恐加速失智

食用安全

撰文: 羅嘉欣

發布時間: 2024/05/28 11:32

最後更新: 2024/06/10 09:10

分享:

分享:

台灣有醫生盤點3類重金屬含量較高的魚類,並指出攝取過量有可能令人加速失智。

【魚肉/深海魚/重金屬/汞/水銀】魚類在不少人心目中屬於健康食物,但如果沒有選對種類,反而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台灣就有醫生指出,雖然魚類含有豐富營養價值,但有3種深海魚的重金屬含量較高,平日要注意進食量,否則吃太多可能會加速失智。

最新影片:

台灣減重醫生蕭捷健日前在個人Facebook專頁上分享,表示魚類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魚的含量更加豐富,有助抑制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抗發炎,不過在選擇深海魚類食用時,就需要格外注意牠們的重金屬含量。

他指出,吞拿魚、鯊魚及旗魚因為在食物鏈的位置較高,所以體內可能會累積較多的汞(水銀)或其他重金屬,長期食用有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平日最好盡量避免食用。

蕭捷健引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資料,表示上述這些魚類的汞含量,平均每公斤魚肉含有0.5到1.5毫克,若是長期食用,可能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

他又引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這些魚類中的汞含量平均每公斤魚肉中含有0.5到1.5毫克,長期食用可能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

不過蕭捷健亦補充,並非所有深海魚的重金屬含量都較高,例如鯖魚、三文魚等魚類的重金屬含量便相對較低,並引述美國心臟協會的研究,指出每周食用兩到三次這些魚類,能有效降低約20%至30%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此外,他亦解釋,只要不是大型的海洋魚,普通的養殖魚類如鱸魚、鯛魚等基本上都沒有問題,無需擔心。

大量攝入水銀可致死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意外地吸入或進食大量汞或其化合物,可導致急性中毒。由於汞及其化合物具有腐蝕性,它們可引致口腔及咽喉發炎和潰瘍。其他常見的病徵包括噁心、嘔吐、肚痛、出血性腹瀉及腎功能損傷等。攝入大量汞更可導致死亡。

而長期攝入汞可引致麻痺及觸覺、視覺、聽覺或味覺逐漸減退。其他較常見的神經系統病徵包括記憶力和平衡力減退、失眠、手部顫抖及行為失常等,亦會導致腎功能受損,引致水腫,特別是腳踭及腿部。

汞及其化合物一般經尿液及糞便逐漸排出體外,於人體的半衰期平均為60至70日。但由於元素汞及有機汞可穿過血腦屏障和胎盤影響胎兒及分泌於人奶中,而且汞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可以是永久性的,所以汞的毒性對小孩及胎兒的傷害會較一般成年人為大。

預防方法

汞及其化合物一般經尿液及糞便逐漸排出體外,汞於人體的半衰期平均為60至70日。但由於元素汞及有機汞可穿過血腦屏障和胎盤影響胎兒及分泌於人奶中,而且汞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可以是永久性的,所以汞的毒性對小孩及胎兒的傷害會較一般成年人為大。

倘若濺漏少量汞(份量相等於一支溫度計),可用紙張或滴管將汞收集起來,並放進密實袋或其他密封的塑膠容器內棄置。清除汞時必須戴上手套,以及把曾使用過的手套同樣棄置於密封的塑膠容器內。受污染房間的窗戶應打開至少兩天,確保空氣流通。當清理汞濺漏時,切忌使用吸塵機或用洗衣機清洗受污染的衣物。如果汞濺落在地毯或布料等不平滑的表面上,應把受污染物以相同方法棄置。

市民選購化妝品,尤其是聲稱有美白或去斑功能的產品時,應到信譽良好的商店購買,並避免購買一些來歷不明、可能假冒或受汞污染的貨品。

孕婦、介乎生育年齡的女士、嬰兒及小孩應避免過量進食捕食性魚類,如鯊魚及劍魚。含有優質蛋白質及少量飽和脂肪的魚類,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適量進食及均衡膳食可避免因偏食而攝取過量汞。

汞中毒的處理

體內的汞含量可透過血液或尿液化驗出來。如果血液或尿液的汞含量偏高和有汞中毒的臨床病徵及症狀,便應作進一步檢查,甚或需入院接受螯合療法。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